再看《驚濤佈局》,才明白它是想告訴你人類如何在虛擬實境中永生
什麼? 這部影片跟人類永生有關係嗎? 負責任地講,絕對是有關係的。 影片對虛擬實境與人工智慧覺醒的劇情設定非常用心,且聽我細細道來。 再刷《驚濤佈局》有點體會,就是這部2019年上映的科幻電影,雖未引起巨大反響,但還是經得起反復咀嚼的。
好了,閒話不多說,直接切入本文主題。 我們來說說《驚濤佈局》的故事邏輯和科幻內核分別是什麼? 到底有什麼關係?
故事邏輯:
帕特里尅是一名電腦天才,他的父親約翰·梅森因公殉職,對他幼小的心靈打擊非常大。
帕特里尅的母親凱倫·紮裡亞改嫁之後,家庭生活並不幸福,經常遭受丈夫弗蘭克的家庭暴力,而她自己也是無力反抗,幼小的帕特里尅對此更是沒有辦法。
在這種情況下,帕特里尅只能將自己關閉在房間內與世界隔絕,沉浸在自己創造的虛擬世界中。 在那裡,他創造了一個叫“普利茅斯”的小島,以及一個叫“貝克”的男人。 這個男人擁有父親約翰的記憶。 其實這就是帕特里尅的一個感情寄託,他希望父親的靈魂依然存在,能够告訴自己怎樣將媽媽從不幸的婚姻中拯救出來。
而貝克與帕特里尅的互動,實際上可以看作是一種父子之間的情感交流,帕特里尅也在不斷地將貝克塑造成自己心目中的父親形象,帕特里尅希望有一天貝克能够擁有自主意識和思想,能像父親那樣給他精神上的支持。
在最後貝克突然理解了兒子帕特里尅的想法,配合凱倫完成了計畫。 也正是因為貝克的决定,讓帕特里尅產生了勇氣走出房間,反抗暴力實施自救。
科幻內核:
一、記憶複製並不等於意識復活。
在虛擬遊戲世界裏,所有的人物都只是NPC,是一段程式而已。 他們每一個人的思維邏輯都只是程式設計好的,可以說並沒有自己的思想(或者說自主意識)。
普利茅斯島上的一切也是循環往復沒有變化,所有的事都在按既定的規則運行著。 貝克作為一名導遊,每天帶領遊客出海釣魚就是程式之一。
影片中有提到的:“機器學習和神經網路在不斷處理複雜的資訊過程中,自然而然地會產生意識”,這一點應該是本劇的理論覈心點,雖然貝克擁有約翰的記憶,但也還是簡單讀取,實質並不具有約翰的思維邏輯,也就是自主意識,通俗的講就是靈魂。
二、處理記憶數據逆向獲取當事人的思維邏輯,實現無限接近的思想類比。
貝克的所有行動也都是既定程式,但那條大魚的出現,就是為了刺激貝克產生衝動的情緒,而情緒屬於一種情感,意味著自主意識在逐漸產生。 程式只能按正或反,對或錯執行,而人的思想則會摻雜情感的成分在裡面。
妻子凱倫的出現,是對貝克新一輪更加複雜的刺激,是為了進一步激發貝克的自主意識覺醒。 同時喚醒貝克的記憶,促使他不斷地去處理這些資訊,從中挖掘到約翰的思維邏輯痕迹,並將其根植於自我意識之中。
如果說貝克為了戰勝一條金槍魚的欲望是為了自己,而凱倫的請求則完全是為了讓貝克產生更深層次的思想鬥爭,喚醒貝克心中的愛。
三、披露真相,建立對另一維度世界的認知,搭建思想交流的通道。
當貝克下定决心要幫助凱倫之後,方丹公司的漁具銷售代表在暴風雨深夜來訪,以推銷漁具的名義,告訴了貝克關於小島的秘密。 此後,貝克開始留意觀察這個世界,包括看世界地圖,早上鬧鐘不響不能起床,揣摩所有島民的對話。 貝克對“普利茅斯”島是一個虛擬世界持將信將疑的態度。
但當那些老熟人都勸貝克不要殺人,安心釣魚的時候,貝克已經全面覺醒。 他清楚地看到這個世界的BUG,確信無疑這就是一個虛擬的世界,而想讓他去做這件事的人,就只能是自己記憶中的兒子帕特里尅,因為所有的一切都跟他有關。 所以這個世界的創建者就是自己的兒子帕特里尅。
最後,貝克跟方丹公司的業務代表在沙灘上的談話,應該算是臨門一腳。 貝克頓悟,他明白了帕特里尅為什麼設定了殺弗蘭克的遊戲環節,同時又安排那麼多人勸他不要那麼做,其實就是想看他是如何决定的,這對帕特里尅的在現實世界中的行動决心起到了關鍵作用。
四、建立兩個世界的進出的通道。
在影片結尾,帕特里尅給貝克打了一通電話,告訴他,自己要改變遊戲世界,很快他們就能相見。
在遊戲世界被重建後的某天,帕特里尅終於進入茅利普斯與父親相聚。
看完之後,你是否已經明白,為什麼說《驚濤佈局》是講跟人類永生有關的題材了。
擴展閱讀:電影《驚濤佈局》是由斯蒂文·奈特執導,馬修·麥康納、安妮·海瑟薇主演的驚悚片,於2019年1月25日在美國上映; 2019年12月20在中國內地上映。